6月18日上午,位于广东省博物馆的广东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省立中山图书馆主题馆相继举行揭牌仪式和开馆仪式。广东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D区功能提升工程(即主题馆)是列入《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文化建设重点工程。
(资料图)
其中,广东文物?;た萍贾行慕魑〖蹲酆闲晕奈锉;ぜ际醴裼肟蒲а芯恐行模⒆愎愣?、辐射湾区、面向全国,打造华南地区最先进的综合性“文物医院”。
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通过改扩建项目工程和功能提升工程对馆舍进行装修改造,围绕“智慧、人文、时尚、休闲”的主题图书馆建设规划,馆方将为广大读者提供全民科学素养、艺术素养、非遗文化等主题服务。
为文物“保驾护航”
走进位于广东省博物馆西广场一楼的广东文物?;た萍贾行?,只见一条长走廊的两侧,排列着各个门类的文物实验室,透过沿途的超大玻璃窗,能清楚地看到每个实验室内文保工作人员的一举一动。
“我们这次实验室的设计与以往相比,更加通透,就是希望未来公众可以像参观展览一样来观看我们的文物修复过程,达到公众科普宣传的目的?!惫愣〔┪锕菸奈锉;た萍贾行闹魅?、研究员张欢说。
走进古钟表修复室,广东省博物馆无机组修复师秦臻正在对馆藏的一件广钟进行珐琅修复,另一侧的修复师则正在操作仪器,对广钟的每个零部件进行三维数据扫描。
隔壁的书画修复室内,修复人员正在对古籍、字画进行修复。广东省博物馆文物?;た萍贾行难芯抗菰崩钐我槐卟僮?,一边为学生仔细讲解每个步骤。
在器物修复室,广东省博物馆无机组修复师、副研究员刘晓清向记者展示一台分光测色仪。据介绍,这类设备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广东省博物馆则利用这类设备研发了一套文物保护修复补配色的专利技术,通过在广州的中山纪念堂、澳门圣若瑟修道院等文化遗产中的调查研究和技术验证,证实这套技术可弥补传统人工配色的不足。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广东省博物馆建馆伊始,就引进化学和生物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文物?;ば薷垂ぷ鳌?973—1975年,先后设立文物?;な笛槭摇⑽奈镄薷词液臀奈锸榛薷醋榜咽摇?009年,整合重组为新部门“文物?;ば薷纯萍贾行摹?,2021年更名为“文物?;た萍贾行摹?。
广东文物保护科技中心是由此次新建成的3600平方米实验室和广东省博物馆原有的1500平方米实验室整合而成,总面积达5100平方米。
广东省博物馆馆长肖海明表示,广东文物?;た萍贾行耐度胧褂煤?,将重点关注岭南特色文物的保护修复和科学研究工作,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洋出水文物、革命文物、海防文物、中西文化交流文物等,以及岭南湿热环境下文物预防性?;ぁ?/p>
打造全新阅读体验
再增1.2万平方米新馆舍,配置20000多种专题图书、4000种中文期刊,设置阅览坐席近500个……在建馆110周年暨主题馆开馆仪式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主题馆揭开神秘面纱。
创设于1912年的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前身是明代羊城胜?!澳显啊保笪宕阊攀榫植厥槁?。百年文化地标此次“上新”备受关注。
主题馆共有三层,设美好生活馆、科普主题馆、信息素养空间、艺术主题馆等特色区域。步入其中,敞亮的空间、温馨的摆设、合理的布局、贴心的服务,令人倍感舒适。
其中,科普主题馆建筑面积近300平方米,所藏文献主要为科幻文学、动物植物、数理化生、宇宙星空、医学健康、航空航天等。按照空间布局设计,科普主题馆打造了“知识长廊”“科技体验”“交流分享”三个功能区?!翱萍继逖椤惫δ芮排浔噶薞R设备,读者可通过提前预约到馆使用,也可办理借还手续将VR设备借回家。
科普主题馆空间还延伸至东大堂,为读者带来更多科普主题活动?!霸量破铡ご次蠢础奔文昊叩谑旃愣】破兆髌反醋鞔笕判阕髌氛辜唇诠菽诳?,包含作品展览、高峰论坛、科普讲座、创作分享、科技体验等系列活动。
主题馆举办的展览也十分吸睛,在“辉映岭南——百年广东学人图文展”现场,广州市民林女士在观展后选择在影音区观看学者的纪录片,她透露,这次展览所展出的广东学人中,有一部分是她“老师的老师”,让她倍感亲切。
同时,她也是省立中山图书馆的老读者,“1986年文明路总馆建成时,我和小学同学结伴参加了建馆仪式,现在一切越来越好了,很感慨”。
南方日报记者 黄堃媛 见习记者 戴雪晴